《采薇》:伯夷叔齐之死
小时候,看过鲁讯的《故事新编》里面有一篇便是《采薇》,依稀记得名字,情节却全忘了,只记得兄弟俩一起饿死的结局。鲁讯的故事里,多有一定的讽刺寓意,且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在这里不想多谈。只是单纯地想说说伯夷叔齐兄弟俩。
那个时代,似乎很流行让位,这二人的父亲孤竹君死前,留下遗命要三子叔齐继位。这叔齐重情重义,想把王位让给哥哥伯夷。
但这位大哥拒绝了,为了让二弟安心继位,这位大哥便悄悄地离开了。结果,叔齐也没继位,卷起行李追哥哥去了。
至于王位由谁继承,并没交待。古代的兄弟是按伯仲叔季排位的,那伯叔均不想承继,当由仲季来担当吧。或许,排名第二的夭折了?
这件事后人难以妄拟,不作推断。
后兄弟二人为了躲避残暴的商纣王、居住在北海之滨和东夷人一起生活。后听说西伯侯姬昌仁德,尊老爱幼,于是哥俩便慕名一路往西想去投奔姬昌。
只是,等哥俩一路风尘仆仆赶到时,西伯侯偏偏亡故了。而其子武王姬发正厉兵秣马,准备去伐纣。
这兄弟二人虽认为商纣的统治残暴不仁,但是,对姬发这种以暴除暴的行径也持反对态度,于是,于是忙拦住姬发的马头,扯住人家的马缰绳给予阻止。
姬发怎么会听这兄弟俩的呢,讨商大业,可是父亲姬昌在世时就筹谋已久的。怎会因为两个不足为虑的人而中止?还好,有个姜尚,这哥俩才避免被砍头。
姬发伐纣成功,成为武王,普天之下,全是西周的疆域了。这哥俩硬是不买这个帐,跑到了更西的首阳山。在山里采薇过活,最后饿死了,估计是死于营养不良。
这便是伯夷叔齐不食周栗的故事。
二人的这一做法,很是符合了后来孔子儒家的观点。儒家最欣赏抱节守志的人了,儒家认为,人生价值不在于你能获得什么功名利禄,而在于你对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在后世对你的评价中来体现人生价值。这就是所谓的留名千古。
汉朝后,儒家统治了中国千余年。所以,伯夷叔齐的故事,被儒家定为标尺人物,被后世景仰。这兄弟俩死后却流芳千古,也算死得其所,了无遗憾了。
每个朝代的兴替,都有特定的方式,或是被压迫者无法忍受剥削揭竿而起,为自己争取点活路,没想到一路做大,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或是如伯夷所说,以暴治暴,取而代之。
不管哪一种,肯定是当时的在位统治者不得民心。
失民心者失天下, 君为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儒家既然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那武王伐纣,何尝没有民心支持呢。
彼时,大部分的民心可是在西齐,看牧野之战中奴隶和平民们阵前倒戈便显而易见了。
伯夷的意思,是要等到一棵大树彻底地被虫蛀了之后,再也没有一点生命力时,再对其进行砍伐,把握一个时机而已。武
王不是不可伐纣,而是选择的时机不对,还不到?
但是,商纣的残暴,如果等到真正的水没顶时再取而代之,那得有多少百姓黎民遭受涂炭?
遥想当年,孔老夫子其实没这么死板。他老人家出生时,周王室已衰微,诸侯群起,逐鹿天下。
老夫子没去周王室推销自己的治国之策,而是带着追随者,去了各诸侯国推销自己的学说。
所以,才有人揶揄: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卫齐?
伯夷叔齐不赞同以暴治暴,顺从自然,依着商纣的残暴,离亡国肯定不远了,不用武王讨伐,届时民怨沸腾,也会落个咎由自取,自我毁灭的下场。
这就是所谓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只可惜,伯夷叔齐生得早了点儿,不然俩人定会成为老子的信徒。
当历史的车轮轰隆隆地碾过大汉地界,太史令司马迁追忆先贤,遂做《伯夷列传》,借其发挥,抒胸中块垒,唐宋八大家中的韩荆州也手书《伯夷颂》,自我鼓励。
放眼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鲁迅先生归纳的那几类人,此二人是哪一种呢?拼命硬干的,还是舍身求法的?似乎都归不上吧?
这兄弟二人固执得有点迂,但是,有一点不能不承认,这种固守抱节的精神,让人敬畏,是应该传承的!
很棒的思想分享,现在有独立思维的人是太稀缺了,赞 过客 发表于 2020-9-14 16:55
很棒的思想分享,现在有独立思维的人是太稀缺了,赞
以前的文字了,倒是比较喜欢写这类的文字,就是担心有失偏颇,贻笑大方。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看题目想起了王绩的诗,这其中就化用了这个两个人的故事吧 空言 发表于 2020-9-14 17:04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首诗没看过,但是敢肯定,是写这两个人的
采薇采薇,后来便指隐居生活。这王绩也向往隐士的生活吧?
灵狐真是超强大脑,如此多的线索,如此多的人物,理得门清 空言 发表于 2020-9-14 17:11
灵狐真是超强大脑,如此多的线索,如此多的人物,理得门清
理得清理得清,几个主要人物还是能够记住的。小时候是锻炼记忆的时期,所以,要多看书,可惜当时没多少书可看,不然脑袋里的东西还会多。
我那时,看封神演义和水浒一类的书,还有各种奇文轶事,喜欢探究。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里面有几个神话,写得很有意思:奔月、眉间尺。还有这采薇。
古人坚持自己的信仰,虽有时不免迂腐,却也令人可敬。如同文天祥,八大山人,张岱等,凭他们的才能,都会不凡的作为,但他们就是选择抱朴守节。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于他们没关系。 婴宁 发表于 2020-9-14 17:18
理得清理得清,几个主要人物还是能够记住的。小时候是锻炼记忆的时期,所以,要多看书,可惜当时没多少书 ...
灵狐也算是是博览群书了,佩服,佩服 本帖最后由 婴宁 于 2020-9-14 19:46 编辑
空言 发表于 2020-9-14 17:20
古人坚持自己的信仰,虽有时不免迂腐,却也令人可敬。如同文天祥,八大山人,张岱等,凭他们的才能,都会不 ...
昨晚听了会法家,以前听的都有点忘了。
其实不是只有儒家能够做到舍身取义,对信仰的坚持,法家同样也是这样做的。
李斯,卫殃,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们也明知自己的所做所为会触犯到当权者的利益,但是依然坚持为之。
置自身安危于不顾,这种坚持,确实令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