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看报听歌 陈廷敬花20年,从一品升到正一品有多难?
对有些人来说,即使当上了从一品,也可能一辈子也升不到正一品,所谓一步之遥也不过如此,陈廷敬与刘墉都是花了将近二十多年时间才在从一品的位置上变为正一品,可见过程之艰难,而对于有些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困难,比如和珅,从一品到正一品,不过用了四年时间。古代官职按照品级可以分为九品,每个品级分正和从两个,也就是正一品到从九品,一共是九品十八级。
隋唐时期,最大的官员只有正三品,一直到明清时期,一二品官员才逐渐对大臣开放,清朝正一品的官职主要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中和殿、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等。
而从一品的官员,主要包括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禄大夫、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御史、内大臣、八旗都统、驻防将军、提督、振威将军等。
千万要记住这几个官职,以便于下文中比对。
清朝时期正一品官员和从一品官员的朝服没有差别,都是戴东珠红宝石的顶子,文官用的都是仙鹤补子,武官用的都是麒麟补子。甚至有些部门工作内容界限模糊,从一品干的就是正一品的活。
但是想要从一品升到正一品,对于有些人来说,那可老费劲了,在电视剧《一代名相陈廷敬》中讲述的主人公陈廷敬,在顺治年间21岁就中了进士,担任翰林院侍讲学识,得到康熙皇帝的器重,于1684年授予左都御史(从一品),然而一直到1703年才拜为文渊阁大学士(正一品)兼任礼部尚书。
相比陈廷敬的为官经历,刘墉的经历更为曲折,刘墉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考中进士,经过各种曲折,一直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才被升为左都御史(从一品),到嘉庆二年(1797年)升任体仁阁大学士(正一品),相隔16年,就这还遭遇乾隆的指责,说实在是没有其他人了,才提拔的刘墉,有事没事还要呲刘墉几句。
其实陈廷敬和刘墉的从一品到正一品花了将近二十年,是清朝官场常态,比如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在为官上的成就比刘墉要大,也是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刘统勋在乾隆六年被任命为左都御史(从一品),然而一直到乾隆二十六年,才担任东阁大学士(正一品)兼礼部、兵书尚书。
在正一品的职务中,大部分都是一种荣誉,想要获得这种殊荣,对于读书人来说,真的是拼棺材本,不熬到一定年头真的不给你。
然而,并非所有人的正一品职务都需要二十年,上文所提及的陈廷敬与刘墉父子,虽然是科举出身,但却都是汉人,在清朝做官,汉人的待遇本身就低,想要获得汉人官员的最高成就自然是难上加难。
相比之下,旗人的仕途就坦荡得多了,比如和珅就容易得多,和珅在乾隆三十七年的时候,不过是一个三等侍卫(武官中的正五品),到乾隆三十八年的时候担任管库大臣,乾隆四十年担任正蓝旗副都统(正二品)。
乾隆四十一年,任国使馆副总裁,赏一品朝冠,而到了乾隆四十五年,和珅被授予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是名副其实的正一品官员,前后不过四年时间,就完成了汉人官员需要二十年才能完成的事情。
当然,尽管正一品大员已经是一个官员的极限了,但是对于皇室子弟来说,那还是小菜一碟,比如皇帝的儿子从亲王到贝子,从生下来就是超一品,这更是没法比的事情。
1_1_280013_察哈尔八旗
古人的名字多好听, 而且还有字, 号,大家还是都能找到好听不重复的名字... 过来学习啦,看了一遍了 过来了解一下,这些以前倒没有仔细地研究过,也算是增长了点见识,谢谢笑笑生的无私分享,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愤怒の葡萄 发表于 2020-3-31 13:52
过来了解一下,这些以前倒没有仔细地研究过,也算是增长了点见识,谢谢笑笑生的无私分享,从中学习到了很多 ...
你也喜欢历史,努力多读,估计就无所不知了
我读历史已经20多年了,但是读过的会忘,不得不读第二遍,哎
分享的都是我读过的,觉得有意思就拿出来分享
本帖最后由 愤怒の葡萄 于 2020-3-31 14:47 编辑
天涯笑笑生 发表于 2020-3-31 13:55
你也喜欢历史,努力多读,估计就无所不知了
我读历史已经20多年了,但是读过的会忘,不得不读第二遍, ...
很不错了,以前的官衔制度我不是很了解,前段时间在看游彪所著的《新编中国史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这本书,里面也介绍了北宋元丰官制前的中枢决策系统,北宋前期的中枢机构的组成,有统管财政的三司,有统管行政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也有统管军政的枢密院,还有统管监察的御史台。还有宋朝地方行政体系,因为是前段时间看过的,有点忘记了,还算好做过笔记了。现在年龄有点大了,记性也不太好了,这些历史知识比较枯燥,有点难以记忆的,过一段时间不复习会很快忘记的。笑笑生的历史知识还是很丰富的,我要向你学习了,大家可以在论坛里多多交流的,现在正在边看边写《小议周瑜——过早陨落的三国一代儒将》,文章的架构已经形成,在看书前我已经打好底稿了,现在正在慢慢滋润,再过一个礼拜看完《周瑜:赤壁烽火美少年》(这本书我才刚刚看到32页)这本书就可以完完全全地写成一篇文章了。
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习之道。 马龙 发表于 2020-3-31 14:44
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习之道。
这是真理名句,斑斑说的绝对正确。
进来学习一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