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青冢怀古人物漫谈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红楼梦》青冢怀古
青冢,王昭君墓,唐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昭君出塞的故事家喻户晓,传说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青,故名青冢。
此诗的主人公自然便是史上有名的的昭君了,昭君,名嫱,四大美女之中的落雁。嫱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仅次于妃。唐· 杜牧《阿房宫赋》中曾有云“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嫱的另一层含义,是指美丽的女子。春秋时期越国有女子名毛嫱,大体与西施同时,长相极美。《庄子》曾记载了她的美丽“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毛嫱才是沉鱼典故的原型。之后宋玉的《神女赋》以及《淮南子·齐俗训》、晋葛洪《抱朴子·博喻》也都对毛嫱的美给予了充分肯定。
昭君出身平民,父母为她起名为嫱一可见其颜色美。昭君乳名皓月,14岁时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因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作画时遂将其容貌减了几分。美丽又具胆识,昭君的这种个性在勾心斗角的后宫之中其实并不讨喜。后果便是天姿国色从此湮灭雪藏于后宫,直到五年后的那个正月。
昭君进宫时只有14岁,豆蔻年华,深宫岁月寂寞悠长。转眼19岁,那一年的正月里,家家户户还沉浸在过年的气氛里。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便千里而来至长安朝觐汉天子了。自汉建国以来匈奴一直与汉交恶,但这次大汉帮他打败了竞争者,所以他是带着诚挚而来,自请为婿。
这时,昭君站了出来自请和亲。她的美,惊艳了元帝,如此美貌竟与自己失之交臂五年之久。是可忍孰不可忍,天子大怒,画师由此为自己卑劣的行径负出了代价。
每个人来到这世间的使命不同, 世事无堂,一切皆有命数。命运就是如此奇妙令人不可琢磨,看似笃定,实则充满变数。后宫三千佳丽均为君王的女人,宫墙深深锁年华。不出意外的话,昭君和这些女子一样,会在深宫中终老一生。谁会想到有朝一日会远赴漠北呢?
一直以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一方极力夸赞昭君主动请愿的大义,另一方便是驳斥对方的夸大其辞,称昭君虽然是自愿请行,但那是因为“数岁不得见御”,忿而反抗的一种方式。是耶非耶,众说纷纭。
关于昭君的和亲,后人认同主动自愿者居多。昭君即使是因为忿而请愿,聪明如昭君不会想不到,如天子一旦同意,那北地将是她最终的归宿。迥异的的环境,她不可能不清楚。如果这样她还坚持站出来,相信她并非一时的意气用事。仅这一点,就值得后人感佩,感性的文人骚客们如杜甫、王安石对昭君此举大加赞赏遂作诗句同情。
其实,事隔两千年,真相如何又有谁知?关于昭君的文字实则很少,后人也均是从史书中窥探而得出的结论。关于昭君的诗词戏剧无一不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演绎,时间越久远,文字越扑朔迷离。
从人情世故着手分析,倒是合理一点儿。昭君的个性,绝非那些养在温室里的娇娇女可比,从她拒绝贿赂宫庭画师看得出来,她个性十足,有胆有识。与其在深宫中被困一生,与诸众女子争宠,以自己的姿色博取君王的一眼顾怜,倒不如做一次大胆地抉择,人生或可出现转机。
那些柔弱的女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如何承受得住苦寒之地恶劣环境的摧残?没有点勇气和胆量,哪一个女子愿意远赴千里?自汉初以来和亲的女子,哪一位是自愿的呢,又有哪一位是皇帝的亲女呢?
昭君前,共有10位宗室女和亲。其中和亲匈奴8次,和亲乌孙2次。留下姓名的唯有两位,一是细君公主。一是解忧公主。不知昭君对她之前的九位和亲的女子的命运是否清楚。武帝时的细君公主、性格温婉,受不得漠北漫天的沙暴和狂风。无法适应乌孙的道德伦理及恶劣的环境,曾上书请还,终不得。短短五年便因病离世。解忧公主和亲乌孙以抗匈奴,贡献最大,而其余的公主连名字都未留下。
和亲,是一种政治手段,是国与国之间平衡关系的一种方式。政治需要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和亲的女子,实则就是一个政治工具,一行一动何曾能有自己的意志?细君公主在夫君去世后上书请还“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鹕兮归故乡。”言辞恳切忧伤。
但武帝要她为国家大计着想,按乌孙风俗行事。虽然常言说入乡随俗,可那大部分是指外来民族随大汉之风俗。她为家国着想,可是谁又为她想呢?与家国利益相比,一个女子的幸福又算得了什么?史载细君公主无奈,最终只得含泪顺从又成为岑辄国王的妻子。比起身体上的不适,精神上的不适更令人难以忍受吧?!伦理上的煎熬才是更大的挑战。细君公主仅仅几年便先香销玉殒。之后的解忧公主,与细君性子截然不同。性格爽朗,成熟坚强。她坦然接受了朝廷的安排,在乌孙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可是,历史上又有几个解忧呢?更多的是思乡心切盼归的细君啊。
昭君不是细君,她虽然美貌有胆识,但她非宗室之女,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平衡,岂是一个小小的女子所能撼动和影响地,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背后的国家。和亲成功,可以说占了天时。昭君出塞之时,正值匈奴多事之秋,恰值汉强胡弱之时,这便给她的成功带来了契机。当时的时机,不管出塞和亲的是谁,相信匈奴一方都会善待。
这是昭君之幸,昭君的和亲,从历史角度看确是一个壮举;就昭君个人的遭遇来说,实则一出悲剧。昭君前的9位女子和亲,没有一个是天子之女。骨肉亲情天子也有,你看,他怎么肯舍得自己的骨血远嫁?你舍不得,别人便舍得吗?
不要奢谈什么爱情,昭君的和亲对象,单于比她大一倍之多。汉胡习俗迥异,语言不通,怎么可能萍水相逢便一见钟情吗?这种目标明确的政治联姻,感情从来都是奢侈。更何况两人才结婚三年,刚生一子,呼韩邪便一病不起?按照匈奴风俗,呼韩邪前妻之子可以再娶昭君。同细君一样,昭君亦不肯,她的做法和细君一样,上书求归,得到的回复也是一样。天子考虑的总是大局,政治利益面前,个人的遭遇荣辱,又算得了什么呢?
昭君同细君一样只得含泪再嫁,她虽未象细君一样早早地香销玉殒,可也是年纪轻轻便离世。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上学时吟诵这首敕勒歌,对那浩瀚的草原总是无比向往。后来驱车赴草原,也曾领略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望无际的壮阔之美。但那是怀着一份憧憬短途的风光领略之情怀,如在那里久居便是另外一种情形了。
大漠沙如雪,弹一曲断肠音,声声如泣如诉摧人肝肠;那一弯如弓的月,挑起了多少离愁哀怨思乡情?秋天,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惹人碎,昭君那颗思乡的心只怕再未完整过。大雁尚且能迁徙,她却只能待在北地,把思念系在雁翅上,日夜盼雁归。春来,雁归来,可否为昭君带来故乡亲人的音讯?
自己回不去,唯有琵琶声声伴自己度过每一个朝夕晨昏,那情形,想想便教人落泪! 这次讲的是王昭君啊?!
史事沉沦,与人评述。你评说得当,赞一个!
河边铁人 发表于 2021-10-20 08:54
史事沉沦,与人评述。你评说得当,赞一个!
其实,真实与否,后人又怎能知道呢,不过是仿照世故人情,猜测议论而已。 一千多年前诗圣笔下的昭君。
咏怀古迹
唐 ·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中国四大美人,我最佩服的就是明妃了。
跟着婴宁读明妃。很早以前,央视有个三峡纪录片,说到秭归,也说到明妃。
当时,配的是李谷一唱的《乡恋》。这首歌到现在还是很喜欢,一听就想起秭归明妃的那个纪录片了。 婴宁写的不错,方方面面都点到了,也有个性的观点。
看了,俺都想写几句了。但写这个费神哪。:)还是以学习为主。 楚心兰 发表于 2021-10-20 10:08
一千多年前诗圣笔下的昭君。
咏怀古迹
唐 · 杜甫
这首诗我只背得前四句,后面记不住了。大部分后世人对明妃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山猫 发表于 2021-10-20 13:48
中国四大美人,我最佩服的就是明妃了。
跟着婴宁读明妃。很早以前,央视有个三峡纪录片,说到秭归,也说到 ...
纪录片没看过,乡恋倒是听过,配昭君出塞的故事,可谓是极合适。一个弱女子孤身在大漠,想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家乡。
山猫 发表于 2021-10-20 13:49
婴宁写的不错,方方面面都点到了,也有个性的观点。
看了,俺都想写几句了。但写这个费神哪。:)还是以学 ...
也没怎么费神,只是写出个人的感想,是非不论,纯粹是从个人角度谈。
我写这类文字,直接就写自己的看法,不喜欢摆史实和细节,象授课的老师一样给学生讲。
大家又不是学生,谁有空去听那些细节,所以,大家得有一定的知识,起码了解一些,这样方便交流。{:9005:}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