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系列之八——《追风筝的人》
本帖最后由 愤怒の葡萄 于 2021-3-17 18:35 编辑追风筝的人
作者:[美]卡勒德·胡赛尼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原作名: The Kite Runner
译者: 李继宏
出版年: 2006-5
页数: 362
定价: 2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卡勒德·胡赛尼作品
ISBN: 9787208061644
内容简介 · · · · · ·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作者简介 · · · · · ·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著有小说《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2003)、《灿烂千阳》(A Thousand Splendid Suns,2007)、《群山回唱》(And the Mountains Echoed,2013)。作品全球销量超过4000万册。2006年,因其作品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胡赛尼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为什么忠诚善良的人反而遭到这样的结局,面对阿米尔的污蔑,他和阿里选择离去。当房屋需要他时,他又毅然决然的选择坚守,为了阿米尔能够得到父亲的赞许,哈桑却受到那样的凌辱,换来的却是懦弱的阿米尔的回避,身份,阶级,好可笑的头衔,生命与忠诚在那些虚无的名誉不值一提。犹如草芥浮萍....
民族的伤痛,人性的复苏——评《追风筝的人》
无论是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还是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无论是显克微支的《你往何处去》,还是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无一例外的,都让我感受到一股遗存的弱国子民情结。借用昆德拉《帷幕》中的话:“对一个小民族来说,文学不是‘纯粹的文学史的事情’,而是‘人民的事情’;正是文学与人民不同寻常的交融,便利了‘文学在国家中的传播,文学跟政治口号绑在了一起。’”
当然,胡塞尼业已成为美国作家,得益于外交官父亲和身为大学教授的母亲的影响,他成功地从小民族小群体中脱身出来,成长为使用西方强势话语表述思想的一份子,再也不必担心祖国的硝烟战火、地瘠民贫;无需畏惧日日高悬于头上的白色恐怖,红皮卡满载着荷枪实弹的武装士兵。反观自己童年时代的成长环境,他是真诚的;回首一段令人伤怀的前程往事,他是谦逊的。这样的姿态为他的处女作赢得了起码的敬意与尊重。
【民族的伤痛】
没有一个国家不是从虚无中诞生的,没有一个民族不是在伤痛中成长的。但是按父亲的朋友拉辛汗的说法:“我们是忧郁的民族,我们阿富汗人,对吧?我们总是陷在悲伤和自恋中。我们在失败、灾难面前屈服,将这些当成生活的实质,甚至视为必须。我们总是说,生活会继续的。”这个天生忧郁的民族,如游牧部落一般风尘仆仆缓慢前行,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在时代的动荡中浮沉,政局几经变换,百姓颠沛流离,他们伤感而不自省,悲哀而不振奋。他们不是大国,没有美国那样年轻乐观、拓荒进取的精神;他们具有惰性,缺少德国那样从战争的废墟中崛起、再次成为欧洲中心的勇气和信心。
他们,似乎生来多灾多难;他们,是萨义德笔下后殖民主义文化中典型的“他者”。他们需要借助强国的视野反观自身,借湖水窥视自我的倒影,唯恐一击使它成为幻象。阿富汗是西方文化中的他者,哈扎拉人亦是普什图人视域中的他者。
相对于阿富汗废墟中的残垣,流浪的乞者,满墙的弹孔,残暴的屠杀,专制的统治,充满鲜血与黑暗的世界,美利坚真是个理想的国度,那是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生活安定、民众富足、话语自由、充满祥和与温馨的天堂。相对于处于主导地位的生活优越、地位尊贵的普什图人,卑微的哈扎拉人生来就不具备任何权利,不能接受教育,不配拥有尊严,只能为人当牛做马。当普什图人仗着历史悠久成员众多,气宇轩昂地将低贱的哈扎拉人踩在脚下时,他们有没有想过,自己也如此这般处在西方大国的压制之下?低等的民族对于优势的民族总是失声的,不是不会说,是被剥夺了话语的权利,他们存在在他人的文化当中,依附于他人而生存,他们没有自己。
我向来厌恶强权统治,也厌恶霸权文化,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进行暴力血腥的种族清洗政策,这本就是反人道、灭绝人性的。希特勒残忍屠杀犹太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民族纷争,以阿塞夫为代表的普什图人对以哈桑为代表的哈扎拉人的镇压与杀戮,都是如此。所谓的维持宗教的纯洁不过是排除异己的幌子,因为这千百年来愚昧的自私的观念,导致无数无辜的生命惨死,活在暗无天日的地狱中。哈桑和阿里等人的逆来顺受,我认为并不仅仅是奴性的体现,它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淳朴和信仰,他们相信有那样一个真主安拉,他们祈祷比普什图人更真诚,他们赴死比普什图人更从容,他们比普什图人有更多的勇气和坚忍面对生活的艰难困苦,他们忠实而善意地对待这个世界,并不介意它所予以的不公。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所以文本并不止于显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之高贵伟大,也不止于寄予对弱小民族弱势文化的廉价同情,还展现了他们生命里的一种真实的韧性,任凭风雨吹刮而不倒,虽遭铁蹄践踏而不屈,纵使风雨飘摇,依然艰难维持着古老民族的生存动力与抗争方式,令人敬畏,令人感叹。
【人性的复苏】
追风筝的人首先无疑是哈桑,他是作品中最令人心痛怜惜的一个人。如果撇弃他低贱卑微的哈扎拉人的身份,如果不论逊尼派与什叶派的纷争,他是否也能成为一位有身份有地位、受人敬重的少爷公子呢?他安守清贫,倾其一生住在那所几寸见方、家徒四壁的狭小泥屋;他秉性善良,如待宰的羔羊一般温柔驯顺,将笑容予以世界,独自吞咽伤痛苦楚;他重视友谊,用自尊和生命捍卫着对阿米尔少爷的忠心承诺;他不计前嫌,面对残忍冷酷的背叛,依然选择了始终如一的无悔付出。
自幼吮吸同一份乳汁,出生喊的第一声就是“阿米尔”,这仿佛成了他一生的魔咒,即使面对背叛,即使面对抛弃,他毅然坚守着心中这份友情,这是何等可贵,又是何等愚拙!在那个冬日的街角,那个穿着褪色的灯芯绒长裤的孩子,他的绿色衣袍摩擦着地面,黑色胶靴踏起了雪花,他把手围到嘴边,露出灿烂的笑容,大喊出“为你,千千万万遍。”感动了无数人,包括“我”。可是,被感动的“我”为何袖手旁观,任由他被欺凌侮辱呢?甚至可能在“我”的心里,他还比不上那个蓝色的风筝。因为主仆有别,教派有别,身份有别,文化有别,性格亦有别。人性最残忍自私的那一面被释放出来,于是“我”理所当然地为自己的无动于衷找到了借口,但黑暗画面轮番上演,那被扔在一堆碎石上的棕色灯芯绒裤子,那伴随着他的步履在雪地上一路滴落的暗黑色血迹,那被裱在镜框里挂在墙上昭示着荣誉和自豪的蓝色风筝,时刻提醒着“我”哈桑无私献身的高尚人格,要从“我”的锦衣华服之下逼视出一个“小”来。“我”无法直视这“小”的威压,无法忍受他为我的牺牲,只有让他离开“我”的世界,“我”才能从自己的罪恶中脱身。
哈桑不断的退缩忍让,并不能唤起“我”的良知与怜悯,“我”的人性像严冬一样,被风雪冰冻起来,终于痛下黑手将他们成功撵走。那次冷清孤寂的永别,事后无数次闪回在“我”的记忆中,习惯了被保护被奉献的少爷,为了摆脱心灵的阴影和负罪,远走他乡。可是善恶到头终有报,事业成功,婚姻顺利,体面的阔少爷刻意回避往事,却不经意被远来的问候打开了闸门,“有一条重新通向好人的路,你走吗?”多年无子,哈桑惨死,拉辛汗病重,家园不再,父亲的秘密,这些都构成了重新选择的现实依据,可是阿米尔深知,促使他回去的最深动力,是忘不了的真诚信赖,是割不断的血脉亲情,是对内心失落已久的良知的感召,是对自身堕落沉沦的人性的救赎。
世事如期待的那样,这个曾经胆小懦弱的人以一个美国式英雄的形象荣归故里,他亲眼目睹了自己家乡的山河破碎、沧桑巨变,他心地善良地济贫扶弱、不畏强暴,他顺利带出了那个饱受摧残、身心俱疲的侄儿,他不负拉辛汗的殷殷重托,甩掉内心的沉重负累,他成功了。天真的经验抵不过成熟的体验,他的人性比之童年更健全更良善,26年足以重塑一个人的价值观,可是我终究无法完全原谅,当阿米尔紧握索拉博的手,将他带出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阿富汗时;当新的风筝在美国春日的温暖晴空中展翅飞翔时;当阿米尔迎风奔跑,发自肺腑喊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时,哈桑已经看不见。
你有过那样抹不去的痛苦回忆吗?你曾经那样背负着罪恶感生活吗?你相信人性的背叛终究会等到救赎的那天吗?仰望天空中斑斓的风筝,你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吗?阿米尔终于继哈桑之后,成为了那个追风筝的人,身份互换,索拉博是“我”,“我”是哈桑,勇敢刚强,奋不顾身,为了友情的忠诚,为了理想的坚贞,“我”追。
人性的融化有如破冰之声,在大地复苏的时节到来,伴随着春笋的拔节,它将以一种新鲜而昂扬的姿态,给人以勉力,给人以促动,融入了美国大家庭的阿扎拉孩子索拉博,同“我”一样,迎来了生命的新生。共和虽然只是酝酿之中的美好理想,可是它已在地平线尽头,熠熠闪光。
还有十九个主题帖,要多多努力了。 一样是没听说 很惭愧知道的太少了 葡萄看的真多,佩服 自从工作以后的若干年来
安静的捧着纸质书来读
简直就是奢侈无比的事
------------
葡萄的推荐与说明不由心生佩服:handshake
我来看看葡萄推荐的书 我来看看葡萄推荐的书 以前看到过这本书的简介,只是没有继续读下去。 西风烈 发表于 2021-3-17 15:33
以前看到过这本书的简介,只是没有继续读下去。
这本书我以前在霏凡论坛AD版块推荐过的,一本还不错的书籍,豆瓣网上8.9的评分,评分的网友有六十八万多呢。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