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读人心之十 赵匡胤猝死之谜
本帖最后由 天涯笑笑生 于 2020-9-6 11:21 编辑https://www.doliy.cn/data/attachment/forum/202007/06/113748vyp89up29evylv0z.jpg
多日不见,今天又来嘚瑟历史了,不是不来,时候未到啊,今日谈谈历史,谈谈那复杂的人心,各位看官继续我的定场诗:
没来由此去经年,总把新人换旧颜。
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间造孽钱。
话说路边的茶楼人影错落,街上传来两三声吆喝,人前摇扇,醒目拍桌,各位看官,听我细说:
其实啊,宋太祖赵匡胤确实是个英雄,出身军人家庭,能文能武,凭借自身能耐,混到了禁军总领的位子,后来呢,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基成为皇帝,就是北宋的开国皇帝宋太祖。可是呢,他在最鼎盛的年纪猝死,毫无征兆,这是一大疑案,北宋第一大疑案,后来他弟弟赵光义登基,但是赵匡胤的死因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976年,赵匡胤派潘美,党进为大将,攻打北汉,想统一全国。结果就在这时,赵匡胤驾崩,时年五十岁,关于这一点,历史书记载的并不多,所以我们能了解到的历史少之又少。正当身强力壮的时候,突然驾崩,这是怎么回事?肯定有人疑惑,如果赵匡胤不死,可能北宋就统一中国了,不再有宋与辽对峙的历史了。后来人通过佐证和智慧想到了一些蛛丝马迹。那就是“烛光斧影”。
所谓“烛光斧影”就是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肝胆相照,情深义海,两人约好晚上一起喝酒谈心,可是,喝到一半,电闪雷鸣,赵光义趁着天气的条件,趁着烛光,做下了这千古疑案,守在外面的士兵听到了斧头落地的声音。还有一个版本说赵光义看上了赵匡胤的老婆花蕊夫人,在调戏花蕊夫人的时候让赵匡胤看到了,于是拿着斧头杀赵光义,结果反而被弟弟所杀。反正就是赵光义拿着斧头杀了赵匡胤。
其实还有一种下毒说,赵光义凭借着和哥哥赵匡胤的关系亲密,下毒害死了赵匡胤,其实总体说就是弟弟害死了哥哥,自己登基皇位。所以到底是怎么死的至今没有定论,“烛光斧影”算是比较贴近而已,也并非事实,所以我们后人只能猜测和研究,这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历史永远定格在过去,迷雾重重,关于赵光义登基,赵匡胤之死仍然是个谜,需要后世不断的研究,找出证据。一个雄才伟略的皇帝就这么不明不白的去世确实可惜,可是谁有能阻挡历史的前进呢,即使人心再复杂,也抵挡不住历史的车轮。我们仅仅能如果一下,如果宋太祖没死,会不会历史能改变?
https://www.doliy.cn/data/attachment/forum/202007/05/082450s1n12b6bxn26dsmd.gif
1_1_1341820241_说书人(翻自 暗杠)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人 ,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 。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期击北汉、南唐,屡建战功,逐渐成为禁军的重要将领。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他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 楼主的配乐很有意思!
赵匡胤 我一直都不会读。 ︶ㄣ静止的风ゝ 发表于 2020-9-6 11:20
楼主的配乐很有意思!
赵匡胤 我一直都不会读。
赵匡胤具有雄才伟略
可惜寿命太短
读一读宋朝历史,其实很可爱,
那是文化人的盛世
哈,像个说书先生在案前抑扬顿挫的讲历史,像那回事。
如果把那两个死因写上历史出处更好 天涯笑笑生 发表于 2020-9-6 11:23
赵匡胤具有雄才伟略
可惜寿命太短
宋朝对文人优待,也是宋太祖的意思,偃武修文,文官地位空前地高。凡事皆有两面性,也导致了宋的军队武力孱弱,无法对抗辽金及西夏。 没有什么如果,不然历史早被改写了不知多少次了。 婴宁 发表于 2020-9-6 12:27
宋朝对文人优待,也是宋太祖的意思,偃武修文,文官地位空前地高。凡事皆有两面性,也导致了宋的军队武力 ...
老乡对历史这么熟悉啊。厉害了
天涯笑笑生 发表于 2020-9-6 12:36
老乡对历史这么熟悉啊。厉害了
我也喜欢看点历史哈。 听书看历史~~
页:
[1]
2